当前位置:识码库 > 数码资讯 >

工业数字相机;工业数字相机利润率是多少

工业数字相机;工业数字相机利润率是多少

工业数字相机:利润之源与市场展望

在智能制造与机器视觉领域,工业数字相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不仅承载着图像采集的重任,更是智能分析与决策的基石。本文将深入探讨工业数字相机的利润率水平,以及其在当前市场中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数字相机的利润解构

工业数字相机作为高端数码科技产品,其利润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从成本构成来看,图像传感器、相机电路板、镜头、滤光片、灯光源等核心部件的成本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图像传感器,无论是CCD还是CMOS,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相机的成像质量,也影响了相机的售价与利润率。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规模化生产,这些核心部件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为工业数字相机制造商提供了提升利润率的空间。此外,品牌溢价、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决定工业数字相机利润率的关键因素。知名品牌凭借良好的口碑与技术支持,往往能够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与利润。

二、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工业数字相机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德国“工业④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机器视觉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工业相机的需求量与品质要求也在稳步提升。据数据显示,全球工业相机市场规模已超过5亿美元,且预计将持续增长。

在中国市场,工业数字相机的需求量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尽管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器换人的转换期起步阶段,但工业相机的市场规模已逼近10亿元人民币,增速大幅领先国际市场。未来,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工业④0技术的不断演进,工业相机市场前景依然光明。

三、竞争格局与国产化进程

全球2D工业相机行业由国外知名企业如德国Basler、加拿大DALSA、美国康耐视等主导。然而,在近年来,我国工业相机行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产品牌如大恒图像、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和维视图像等逐步发展壮大,不仅在中低端市场实现了进口替代,还在高分辨率、高速的高端工业相机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

国产化的加速不仅提升了我国工业相机的技术水平与市场份额,还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随着国产品牌主导地位的初步形成,我国工业相机行业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四、利润率展望与挑战

展望未来,工业数字相机的利润率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核心部件的成本将持续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国产品牌实力的提升,工业相机的售价与销量也将稳步增长。

当然,工业数字相机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客户需求多样化等都对制造商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反应以及定制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利润率的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工业数字相机作为智能制造与机器视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率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制造商应持续加大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与服务质量,以实现利润率的稳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国产数码相机要从下往上打

[it168专稿]数码相机已经形成了数亿元的一个大蛋糕市场,可是面对高端产品全部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的尴尬局面,如何推陈出新打破外商产品一手遮天的世界,最近种种市场迹象表明---

日前,据方正和联想之后,华旗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产品,130万象素CCD的镜头和999元的定 价,在各大IT卖场吸引了不少普通用户的目光。数码相机的中高端产品一向被佳能、富士、尼康和索尼 等国外厂商所垄断,反观我们国内的厂商大部分推出的都是价位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端产品,而且在网 络上面被不少读者称之为“鸡肋”。国产数码相机厂商是如何想的呢?如何打破外商在数码相机的垄断 局面?

垄断是专利壁垒造成的

“数码相机还是一个新兴的IT产品,我们从低端开始做起也是无奈的事情,在这个领域,完全是外商 的专利技术壁垒,做高端不仅入行的门栏很高,而且生产成本也非常高,弄不好就是鸡飞蛋打的局面。 ”华旗公司华南大区的数码产品经理黄豪祥一开始接受访问就对记者大倒苦水。

情况的确如此,在数码相机的主要部件CCD感应器(俗称电子镜头)上,目前全部被日系的富士、索 尼和NEC公司所垄断,黄豪祥没有透露专利费用的情况,但是我们从同样级别的产品中可以看到巨大的价 差,使用CMOS镜头的130万象素产品市场的零售价格一般只在五、六百元间。

存在技术壁垒的还有数码相机所使用到的储存器件如CF、SF卡上面。方正的有关人士表示,一般中低 端产品只能最大配置到8M容量的储存卡。“再多,成本我们接受不了,价格用户也接受不了,最近六个 月以来储存卡的核心部件外商供货价格才降下来,我们也才敢推一推低端产品看看市场反应。”一位不 愿意透露姓名的神州数码朋友倒出了为什么国产数码相机到今年后半年才开始启动的原因。

低端产品有巨大市场需求

“做中低端产品风险小,而且随着储存部件和供电部件成本的下降,以及网络越来越普及,对于中低 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应该是进入市场的好时机。”很早就推出130万象素的方正华南区数码产品经理 梁光涛说:“我们在八、九月间搞的冰晶价格战术很成功,市场反应出乎意料的好,599元的价格对于普 通用户很有吸引力。

记者亲自试用了该款产品,由于镜头使用的是CMOS的,放大后图片稍微有点不是非常清晰的感觉,但 是做网页图片或者家庭电子相册,通过QQ进行视频聊天已经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在广州天河电脑城某柜 台,一个下午记者就看到出了三台这样的数码相机,购买者清一色都是网民和学生,从他们的口中记者 了解到,选购该产品最主要是看中了性价比。“够用就行”也反应了如今IT市场的一种主流声音。

争夺中档市场是关键

接受记者采访的各位厂商代表都一致表示,在今年年底各家厂商都会推出200万象素级的中档产品或 者加强版的新品。

“外商的产品线也在向下延伸,在200万象素产品上,今后是主要的战场。”方正有关人士表示:“ 低端产品只是为中档产品铺路搭桥,出货量最大,利润最丰厚的还是中档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今后两年内市场对于200万象素,价格不超过2400元的数码相机产品至少存在五十万 台的市场需求量。黄豪祥说得更具体:“在同质化产品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200万象素的产品降价是无 法避免的事情。谁跟上整个市场节奏,谁首选发动价格战并且能够坚持下来,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记者获悉,国内各大厂商已经纷纷在进行产品价格的调整和新一轮市场推广计划。可以预计,年底在 数码相机市场上,将上演一场国产厂商对外资厂商的反击战。

记者观察:在品牌和价格之间犹豫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不少选购数码相机的读者都是冲着佳能、索尼和富士等响当当的牌子去的, 毕竟老外在这个圈子里面耕耘多年,无论性能还是品质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家牢骚最大最多的还是价格 ,别的不说光是锂电池和充电器,没有五、六百元你就拿不到行货,加上储存卡和其他必要的小配件, 配全以后的价格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国产数码相机从下往上打的战术奏效不奏效?个人觉得价格和配件是两个关键因素。目前选购数码相 机的用户已经从以前的专业人士转变到了普通用户,如果国产货在质量上面有保证,价格有竞争优势, 配件丰富一些,服务周到一点,完全可以在中档产品市场上赢得半壁河山的。

相关资料: 2002年数码相机厂商在我国的布局现况:

Sony 2001年12月开始在上海设厂,主要销售且制造Sony高端机种的数码相机。

Fujifilm 2001年6月,与中资合作成立苏州富士影像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百万相素的机种。

Olympus 2002年春季,将泰国厂既有生产的数码相机转由深圳厂生产。

Nikon 在东筦与中资合作设广东尼康照相机公司。

Sanyo 2002年春季计划数码相机产品由原印度尼西亚厂移转至我国生产。

Minolta于2002年将马来西亚厂的数码相机制品权术移转至上海厂生产。

Kodak 于珠海厂生产数码相机。

Konica 由我国厂商代工生产数码相机。

从目前市场的占有率来看,SONY、佳能、奥林巴士等几个国际大鳄出于市场的制高点,而国内厂商责 出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工业数字相机的参数都有哪些?

TEO迪奥科技表示工业相机的性能参数很多,主要的参数有以下这些:

.分辨率:是指相机面阵传感器相敏面上的像素分布,直接影响拍摄的清晰度

.帧率:指相机1秒钟拍摄的相片数,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时,帧率高低对拍摄效果影响很大

.传感器型号:主要是CCD和CMOS两种,这两种传感器各有利弊,但是CMOS将是市场主流

.像元尺寸:即单个像素的大小,像元尺寸越大,相机感光的灵敏度越高

.相机接口:工业相机的接口分很多种,用的最多的有Cameralink、Coaxpress和USB3.0等。其中,在数据传输上Coaxpress相比其他接口更胜一筹

柯达的破产是由于富士的强烈竞争是正确还是错误?

危机原因1、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2、蹒跚战略转型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开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扩展资料柯达启示1、靠不住的“品牌”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TOP赞助商”。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2、百年老店更需“创新”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均难以赢得未来,而傲慢和忽视消费体验更将令其难以持久。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